前言:新闻学06级只有一个班,共有34名同学,其中29名女生,5名男生。截至目前,选择考研的有20人,而确定找到工作的仅一两个人,其他人仍在为工作奔波。
位于红旗大街南头的河北师范大学西院东校区,一个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地方。主要以文学艺术类专业为主的6个学院聚集于此,其中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河北师范大学19个专业学院之一。新闻学06级只有一个班,共有34名同学,其中29名女生,5名男生。截至目前,选择考研的有20人,而确定找到工作的仅一两个人,其他人仍在为工作奔波。
调查
投了30多份简历没回音,心里没底了
迷茫,渺茫,心里没底……凡是可以想到的类似词汇,在与大学毕业生交流时,都可以时常听到。而这些词,用这些学子们最常说的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飘”。
有部小说名叫《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而如今大学生借一个“飘”字,来概括他们面对就业压力的生存状态。
从刚刚进入大四的那一刻起,小冯的心就散了。不是学习上的漫不经心,而是每每听到同学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业与考研这两个词汇后,她的方寸开始乱了。“原来总觉得毕业、就业距离自己很遥远,可转眼间就到了自己头上,回避总归不是办法,但一味地去想,又有什么意义呢?”小冯说。
小冯的心态在毕业生中很普遍,既盼着毕业,有担心毕业时要面对的就业和考研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毕业恐惧症”。
而与小冯不同,家庭条件并不太好的小赵,面临的就业压力要大得多。“投了30多份简历,参加了三次面试,结果一次也没成。原来我还是信心十足,现在我也没底了。”
考研与就业,人生十字路口的艰难选择
就业,或者考研,两个不同的方向,但终极目标仍是就业。
用小田的话说,很多同学之所以选择考研,就是因为就业这条路实在难走,与其硬着头皮走下去,处处碰壁,还不如来个缓兵之计,先考研,回避一下就业。记者调查中获悉,持该想法的不在少数。
河北师大新闻学06级共有34名同学,其中20人参加考研,占到了全班的58.8%。如此高的比例,其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是感觉就业难度太大,才选择考研的。另外,很多同学认为,考研与就业并不冲突,所以两条路都走一走,哪条路通走哪条。小刘同学更是风趣地将考研与就业规划成她的近景和远景目标,近景目标是考研,远景目标是就业。
留在都市做“蚁族”还是回老家扎根
不知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导致他们这么理智,还是这些学子们早已认清形势,自愿如此选择。新闻06级的不少同学表示,他们并不留恋省城以及其它的大城市。
“我准备回我们县城去,我父母也很乐意我回去。”小高同学说。与小高同学有类似想法的不在少数。“这可能与我们班绝大多数都是女孩子有关系。”该班团支书田同学认为。
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看到城市里的“蚁族”,看到城市里的“蜗居”,那种艰苦的生活状态令他们毛骨悚然。“与其在大城市里当浮萍飘忽不定,还不如回到县城里扎个好根基。”张同学说。
样本
“选择考研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
冯同学(女 23岁 辽宁朝阳)
相比于其他同学,小冯在找工作方面压力明显小了很多。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小冯考了383分。按照往年经验,她的成绩应该可以被录取。“分数线还没有下来,所以现在还不敢确定。我报的是吉林大学,听说录取的人不多。”小冯说。
因此,在之前很少问津就业一事的她,开始在毕业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偶尔投一投简历。春节前,某电力公司招人,小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Email投递了一份自己的简历,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回音。
“可以这么说,选择考研有一半的原因是想继续深造,另一半原因则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所以,选择考研也可以说是对就业的无奈回避。
“面试公务员,总感觉缺乏自信”
梁同学(女 22岁 河北廊坊)
同样参加了考研的梁同学,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于是,她选择了参加国税系统的公务员考试。事先几乎没有多少准备的梁同学,用同学的话说几乎等于“裸考”,结果考试成绩却出乎意料的好,她通过了公务员的初试,且成绩还不错。
百分之一的几率,梁同学冲过去了。随后的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梁同学距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这让她的不少同学们很是羡慕。“初试的成绩还可以,但专业成绩测试我就不占优势了,所以还得抓紧努力。另外还有面试,这都需要努力。”梁同学说。
3月11日,一家企业到学校面试,梁同学报了名。用梁同学的话说,她参加面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到这家公司就业,而是增加一下自己的面试经历。“太紧张了,总感觉自己缺乏自信。”梁同学说。
“投了30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赵同学(23岁 河北承德)
赵同学的老家在承德大山中,家中生活水平不是很好,所以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他想的就是及早就业。
去年11月份,他和班上的许多同学一样,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可是成绩出来后发现没有过线。随后,他开始留心网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同时制作简历进行投递。对于要找的工作,初期,小赵目标月薪在2000元左右,职位最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可30多份简历投递出去后基本上都石沉大海,其间虽然也有四次面试,但三次是因自己面试时发现对方招聘很不正规自动放弃。另外一次是自己的原因,那是一次省级媒体来学校招聘,可能是自己在应聘时摸不清对方提问的意图而没有回答到点上,以至于最后未被录用。
“工资待遇低,每个月都是月光”
张同学(23岁 河北无极)
小张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想毕业之后赶紧找份工作,但是先后找了十余家单位,面试了五六家,感觉都不是很理想。
问题之一是,他感觉专业不对口,做起来很生疏,有一些困难,大学里的知识就没什么用处了;另一个问题是,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工资待遇很低,一般都是800元到1000元。
说到工资,小张给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房租一般200元左右,吃饭比较节省的话也得300元,再加上一些公交车费、通信费用、买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的花销,基本上属于月光。此外,要是有个紧急事件还得寅吃卯粮。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来说,结婚、买房子更是难以想象。
所以,我们本科毕业的一些学生选择了考研,有一部分可以继续深造,但另外三分之二的落榜者还是会面临着工作的问题。我感觉看不到未来,明天很渺茫。
访谈
就业焦虑症缘于目标不明确
对话人物:杜俊鹏(河北师大原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记者:大学生就业前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杜俊鹏:是一种焦虑、迷茫的心态,是一种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不知道目标在何方的飘忽状态。准确地说,这种心态最集中的表现期,在大三升大四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考研焦虑症和就业恐惧症。在我们接到的学生信件中,这样的信件最多。其中有一位同学,因为过度焦虑得了抑郁症,只好在家里休息。当然,这只是个案。大部分同学在经受过煎熬后,心态都归于平静。
记者:就业恐惧症的根源是什么?
杜俊鹏:就业恐惧症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目标不明确。有很多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了,但到了大四,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声音,突然不想考了,看着别人求职,自己也着急了,结果出现了焦虑症。
记者: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前的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杜俊鹏: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的确很大,但来自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有关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就业难”这一信号。所有这些,聚焦在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身上,难免会出现不适应。
本报记者 刘勇峰 秋实 孔琳 实习生 郭丹丹 田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