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收支运营总体平衡、收大于支、略有结余……”,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官员的发言稿上,这种话铺天盖地。
可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先天不足是事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更是有着深层次危机。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在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对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及多位部长进行专题询问,马凯当时就给大家透了底,不改革,养老金未来将有巨大的缺口。
马凯说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收支矛盾还在扩大。扩大的结果就是当年能保持平衡,但是结余也在逐步变小,到一定程度就要吃老本,吃完老本之后就会出现亏空。”
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改革风起云涌。
企业职工以往都是大包干,国企利润上缴国家,职工们拿着低薪酬,享受着高福利(国家、单位承担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为了配合国企改革,下岗的下岗,在岗的职工也要开始自己承担一系列生活成本。
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应对大量国企职工提前下岗的养老担忧,社保制度开始在中国推行。
运行之初,这些国企职工参保时在没有任何养老金积累的情况“视同缴费”。为确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只能使用企业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这从一开始就为以后埋下隐患。
此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运行了近20年,人为地制造了大量的社会不公。即使在2015年1月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平稳过渡的改革措施仍可能出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和职工的巨大差异。
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缴费的少了,领钱的多了,支付缺口将必然出现。 |